紫色的、粉色的、红色的、蓝色的…… 姹紫嫣红的牡丹仿佛随风荡漾、阵阵飘香,红色的锦鲤在花丛中摆尾游弋,鸟儿在枝头振翅欢唱、雄鸡引颈高亢,宣纸上的画作总是让人心驰神往,仿佛徜徉在牡丹园中流连难忘。
在安徽书画界,有一对贤伉俪,他们牵手走过近 50 年春秋,在悠悠流淌的时光长河中,他们的人生与牡丹相伴,这一路,满是深情的守望,他们就是邵学良与赵桂香夫妇。
邵学良,号三乐堂主,祖籍山东,现居合肥。1954年,生于书香门第,自幼与书画艺术结下不解之缘。他师从国画大师王绍华、徐湛及刘存惠先生。擅长花鸟画,笔下牡丹雍容华贵;重彩葡萄、荷花、孔雀、锦鸡、仙鹤、鲤鱼、公鸡、西瓜、哈密瓜、桃子、柿子等题材亦形神兼备,各具风姿。
多年来,因绘画成绩卓然,在相关部门组织下,邵学良曾应邀前往美国、俄罗斯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韩国、越南、朝鲜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。作品先后亮相于美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、华盛顿艺术馆、俄罗斯乌拉尔艺术馆、香港西湾河艺术馆、安徽久留米美术馆等重要场馆,被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、美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、华盛顿艺术博物馆、俄罗斯乌拉尔大学、台湾陈诚纪念馆、高雄师范大学、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驻义乌部队、山西大同极乐寺院等国内外机构及各界人士珍藏。
邵学良还曾入选“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”邮票人物,荣获“徽文化创新优秀人物”称号。艺术成就被《国际时报》、中国网、凤凰网、搜狐网、新浪网及安徽电视台等30余家媒体报道。
目前,邵学良担任中国国画院华东分院名誉院长、中华时报社书画研究院副院长、中华邵氏书画院副院长、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、安徽省美协会员、安徽省书协会员、安徽省书画研究会会员、三乐堂书画院院长。
虽然邵学良老师在书画届成绩斐然,声名远扬,但他与妻子的缘分最初是从牡丹园的偶遇开始。
缘起:牡丹园中初相识
那年,春天,年轻的邵学良与赵桂香偶然相识于公园,彼时,正值牡丹盛放,硕大的花朵,或粉如霞,或红似火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散发着馥郁的芬芳。两人被牡丹的美所吸引,不由自主放慢脚步驻足观望。
邵学良望着一朵半开的粉牡丹,眼神专注,仿佛在与牡丹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。赵桂香则被旁边一朵大红牡丹的艳丽所震撼,那浓烈的色彩像是要把整个春天的活力都展现出来。
自那以后,牡丹园成了他们常去之地。邵学良常常痴迷地凝视着牡丹,整个下午,手中画笔不停地在纸上蜿蜒游走,捕捉着牡丹的神韵。有时,他会为了捕捉牡丹在不同光线下的姿态,从清晨待到黄昏。而赵桂香则静静地立在一旁,看着他画下的牡丹,那画中的牡丹仿佛有了生命一般,鲜活灵动。她时不时偷瞟几眼眼前这个专注于牡丹的男人,他认真的模样深深吸引着她。阳光洒在他们身上,渐渐地将两人的身影拉得老长老长,一种感情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,牡丹成为这份感情中不可缺的 “一员”。
执手:共赴牡丹之旅
起初,赵桂香并不热衷于绘画,但看着自家老邵的痴迷,渐渐地对绘画萌生了兴趣。邵老师手把手从握笔开始教起,赵桂香学得那个认真。握笔的姿势,她反复练习,直到手指酸痛也不放弃。一点点、一年年,从调色到着色,从枝干到枝头的花瓣,她在绘画的世界里慢慢摸索。
“花瓣下笔要轻盈些,墨色之中得有气韵流转,能容纳那股灵动的风,这画才算是有了灵魂。” 邵老师边说边示范,笔锋行云流水,墨色灵动晕染。赵桂香仔细地看着,把每一个细节都记在心里,然后自己拿起画笔一遍遍练习。
在画室,他们共同度过无数个日夜。清晨的微光透过木格窗,洒在宣纸上,也洒在他们创作的身影上。有时,窗外传来几声鸟鸣,为这安静的画室增添了几分生机。对面的赵桂香用纤细的指尖揉搓着颜料,将钛白与曙红在青花碟中交融,调配出如朝霞般绚烂的胭脂色,为笔下的牡丹增添娇艳。她专注的神情,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她和眼前的画作。
随着时间推移,赵桂香握着小狼毫的手愈发稳健。她在描绘花瓣尖时,总会情不自禁地多蘸上半分胭脂,那一抹娇艳的红,宛如她心底的朱砂痣。这独特的笔触,成了她画作的标志,也蕴含着她对牡丹、对生活的热爱。
守望:绘就岁月佳作
岁月流转,徜徉在艺术的长河中,夫妇二人的画技日益精进。他们的画作,不仅展现了牡丹的形态之美,更传递出牡丹的精神内涵。金婚之年,他们携手创作的《富贵长春图》,醒目地挂在画室的墙上,那盛开的牡丹,色彩艳丽,形态各异,仿佛在诉说着他们五十年的风雨同舟。这幅画见证着他们一起走过的路,也承载着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对彼此的深情。
每年谷雨前后,只要天气晴朗,他们必定会前往当年的那个牡丹园。如当年那般,他站在花丛前,用指腹反复摩挲着粗糙的花枝,感受着树皮的纹理,仿佛在触摸着岁月的起起落落。他会仔细观察牡丹的生长状态,哪些花骨朵即将绽放,哪些花瓣已经开始凋零,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。继而转头看向陪伴自己一辈子的赵桂香,微笑着说:“你瞧这被风刮歪的枝子,虽然弯弯曲曲的,却比那些笔直的枝干更有精气神。人这一辈子,怎么可能没有磕磕绊绊呢。”
赵桂香在一旁默默地收拾着画具,帆布包的拉链声轻得如同夏日的虫鸣。虽未回应,但心中明白,他们的人生就如同这牡丹,有绽放的绚烂,也有历经风雨的坚韧。而他们始终相伴,对牡丹的热爱成就了他们,在墨韵与胭脂中,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人生守望。这份守望,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,是对彼此的不离不弃,更是对岁月的深刻感悟。他们用画笔描绘着牡丹的美,也描绘着自己的人生,让这份岁月的守望在画作中永远流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