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导语】
“只是反映小区垃圾清理问题,就被派出所要求‘配合调查’”“企业正常维权,警察却上门‘劝诫’不要闹事”……近期,多地曝出警察被个别官员指使参与非警务活动的案例,引发社会对“公权私用”的强烈质疑。媒体评论指出,若将“有事找警察”异化为“有事上警察”,不仅损害执法公信力,更暴露出个别官员“官本位”思维的沉疴。
警察上门“越界”,执法权成“私器”
2. 非警务任务压垮基层
• 案例1:2025年3月,某市居民因投诉小区物业不作为,被当地街道办要求派出所“协助调解”。民警多次上门施压,居民质疑:“警察该管的是违法犯罪,怎么成了物业的‘催债队’?”
• 案例2:某县企业因征地补偿问题向政府反映诉求,竟遭警察“约谈”,要求“停止上访,否则影响企业信用”。企业负责人无奈表示:“我们合法维权,为何警察要替部门‘灭火’?”
• 数据:据基层公安部门统计,2024年全国派出所处理的非警务纠纷占比达42%,其中涉及地方部门“转办”的占比超60%。
3. “官本位”思维下的权力任性
• 语言暴力:个别官员将警察称为“自己人”,要求其“摆平”信访、舆情等“麻烦事”,甚至直言“出了事我担着”。
• 选择性执法:对群众投诉推诿扯皮,对上级“交办”任务却雷霆出击,形成“小事拖大、大事压民”的恶性循环。
• 专家点评:“警察被当作‘家丁’使用,本质是权力缺乏制约的表现。个别官员将公职身份异化为‘土皇帝’,暴露出监督机制的失效。”
公信力崩塌与社会矛盾激化
2. 执法权威受损
• 警察频繁参与非警务活动,导致群众对其职能产生误解。某地调查显示,63%的受访者认为“警察现在主要帮政府压事”,而非维护治安。
• 民警心声:“我们也不想当‘出气筒’,但拒绝地方要求可能被穿小鞋,甚至影响考核。”
3. 矛盾从“源头”转向“对抗”
• 当群众发现合法诉求被警察“压制”,转而选择更激烈的表达方式。2024年某省群体性事件中,超70%的参与者表示“之前找警察没用,只能用极端手段引起重视”。
• 媒体评论:《人民日报》旗下媒体刊文称:“把警察当‘家丁’,是饮鸩止渴。短期或许能‘摆平’问题,长期却会积累民怨,最终反噬治理基础。”
【根源:权力监督缺位与“官僚主义”作祟】
2. 考核机制扭曲
• 部分地方将“信访量”“舆情数”纳入政绩考核,迫使部门通过警察“控访”“删帖”,而非解决实际问题。
• 基层干部透露:“上面只看结果,不管手段。警察上门‘劝退’上访户,是最‘高效’的办法。”
3. 监督体系“软肋”
• 警察执行非警务任务缺乏明确问责机制,即使被曝光,也常以“协调失误”“沟通不当”搪塞。
• 律师观点:“指使警察参与非警务活动,可能涉嫌滥用职权罪。但现实中,鲜有官员因此被追责。”
让警察回归“人民卫士”本色
2. 划清权力边界
• 明确警察职责清单,严禁参与征地拆迁、企业维权等非警务纠纷。2025年国务院《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意见》已提出相关要求,需落地执行。
• 地方实践:某省试点“非警务警情分流平台”,将物业纠纷、消费投诉等转至相关部门,警察出警量下降35%。
3. 强化监督问责
• 设立警察执法独立监督机构,对违规参与非警务活动的民警及指使官员双双追责。
• 公众参与:推广“执法记录仪全程公开”制度,允许群众通过APP实时监督警察执法过程。
4. 转变治理理念
• 媒体呼吁:官员应摒弃“压制思维”,建立“问题导向”的治理模式。正如《法治日报》评论:“真正的政绩不是‘零上访’,而是让群众‘不需要上访’。”
公权不可私用,民心不可辜负
警察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,而非权力的“私兵”。当个别官员将执法权异化为打压民意的工具,不仅违背了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初心,更动摇了法治的根基。破解这一困局,需要制度刚性约束权力任性,需要监督体系照亮权力暗角,更需要每一位公职人员铭记:手中的权力,来自人民,必须用于人民。 本网评论员(侠平)
文中案例均来自公开报道及受访者口述,